【2025】【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匠心传承,创新不止:我的职业教育从教故事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潍职工作已经十个年头。这十年是潍职奋起赶超的十年,回首这十年,从在食堂被叫做“同学”到一眼可辨的中年男教师,往事历历在目,仿佛都发生在昨天。
一、入校之初
201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考上了潍职,那一年一共招了15个人。过了暑假来学校报到,两眼一抹黑,拖着行李坐78路公交车再转BH4到滨海校区、入校报到、领导带着熟悉情况、住商业街、住学生宿舍、没有办公桌的首个工作日。那时真是不怕苦不怕累,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滨海生活不方便就在市区租房子住、中午吃完饭就去男生学生宿舍看看、值班没有住的地方就跟留校学生一起住学生宿舍。
最忙的时候干着三个班的班主任、上着周14节课、担任辅导员、当着大赛指导教师,跟学生打成一片,也经历了学生打架、爱恨情仇、逃课、网贷(还把我写成了联系人)、约谈家长、半夜坐120急救车带学生去医院等等之前从未经历的故事。那段日子的工作忙却非常充实,使我充分熟悉了学生管理相关的各项工作,跟着领导和辅导员办公室同事们练就了“十佳班主任(辅导员)”的一身本领。
二、快速成长
当初入校报到时,带着我大学七年积攒的两皮箱电子元器件和设备工具,引起了领导的注意。在辅导员办公室工作了两年多后,领导开始让我参与物联网学生技能大赛指导工作,兼顾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在惠泽楼B421创建了“物联网工作室”,把我的两皮箱“装备”从库房布置到工作室,给了我专业上的“用武之地”,2017年下半年正式从张长海老师手中接过物联网大赛的“接力棒”,从此开启了我专业上“拼搏之路”。
由于没有比赛训练设备,从2017年下半年到2019年初,我们物联网大赛团队都是在山东(潍坊)公共实训基地进行训练,那时交通不便,平时都是骑公共自行车去基地训练,公共自行车出故障或者不够用时,我们师生就步行前往。从三月的风沙到七月的酷暑难当,再到冬日的刺骨寒风,寒来暑往,不敢有半分懈怠。从晚上十点被基地保安催着往回走到后来干脆在基地打地铺过夜,忍受着基地建筑施工的噪音干扰,嫌基地食堂饭菜太贵天天点外卖度日(连外卖商家都于心不忍每次都多给一瓶水),与参赛学生“同吃同住同训练”,研究大赛知识和技能,常常和学生训练到半夜。在枯燥乏味的训练中发愤图强,苦练技能。根据物联网技术技能训练规律,总结出了“三递进四融合六同步”的物联网技术技能工匠训练法:从“基础操作→系统集成→创新设计”三层递进,技术技能和思维训练双线并行、创新实践,同步融入“融合、创新、守正、实干”的工匠精神,坚持“六个同步”,与学生“同学、同练、同赛、同复盘、同反思、同精进”,苦练技能,共同进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基地训练期间,经过师生不懈的艰苦努力,我们取得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国赛一等奖第一名1次、国赛二等奖1次,省赛一等奖2次,其中刘帅同学去年考上了南京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博士(刘帅同学的传奇故事值得另文叙述,从一个入学时染着黄头发、带着大耳环、穿着厚内增高鞋的“迷途青年”一路转型升级成长为博士),其他同学全部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发展得很好。更重要的是,我们传承并创新打造出了一支“融合、创新、守正、实干”的物联网工作室和大赛队伍,构建起“师带徒、老带新”的传承机制,历届学生组建“校友智囊团”,到现在每届物联网比赛前,上届参赛队员都全员、主动、无偿地回来进行辅导和传授赛场经验,形成了良好的传承互助传统,后来取得了更多更好的大赛成绩,令人十分欣慰。
在技能大赛的带动下,凭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物联网专业的优势,从物联网技术技能跃迁到物联网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工作室也是卓有成效,团队学生一起做项目、参加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教学相长,团结合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4年山东省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获奖项目占全校总数的五分之一;2023年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占全校总数的五分之二;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占全校总数的三分之一;2023年山东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占全校总数的三分之一。我也积极深入到行业企业中,参与多项省市物联网相关课题研究,参与多项物联网地方与团体标准制定,帮助企业解决疑难技术问题,被评为山东省首批人工智能科普专家、学院“社会服务先进个人”,被山东省物联网协会聘为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专家,参与《人员密集区域出入联防联控智慧化建设指南》等5项山东省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积极参加企业实践锻炼,解决企业疑难问题,提高了解决物联网应用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企业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教学资源和经验,更好地服务物联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2018年下半年,由于张长海老师负责了新上的大数据技术专业,我接手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工作。从那开始在领导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了山东省职业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制定、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山东省优质校、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山东省物联网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等质量项目的申报和建设等工作,经常加班加点一起研究政策、精心设计和撰写材料,在领导的带领下,信息工程学院各项目团队成员兢兢业业、排除万难、亲身实践、不怕苦不怕累,这种“信息精神”给了我极大的触动,参与这些项目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眼界和专业建设能力。后来又参与了教育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制定、工信部产教融合试点专业、申报物联网省市级重点实验室等重大项目,逐渐成为物联网专业的“熟手”。
从我的亲身经历可以看出,个人快速成长离不开学校蓬勃发展的大环境影响、领导同事们的鼓励和支持;积极参与大赛和项目建设,是青年教师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大赛学生“同学、同练、同赛、同复盘、同反思、同精进”,苦练技能、创新实践和转化,可以有效提升专业能力;及时复盘、勤反思、积经验,将经验教训总结成方法模式,可以系统性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发展新起点
2022年,在学校的倡导下,我考取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在职教研究之路上再进一步。在职博士学习很辛苦,工作、家庭、学业很难平衡,需要极大的毅力和恒心才能深入学习研究。但这也是我职业生涯发展的新起点和新机会,在博士学习期间见了很多职教大家,听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随着自己见识和学识的增加,对职教现象和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随着AI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又开始研究人机协同时代AI赋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希望能够更好地为职业教育事业服务。
接下来,我将积极学习研究职业教育和专业建设,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期待下一个十年里遇见更强更好的潍职!
昌厚峰,潍坊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技术中心主任。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职业教育青年专家库成员、山东省首批人工智能科普专家、山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认证“金牌培训专家”、IT 运维高级工程师。
积极投身物联网职教人才培养和企业服务,带头成立了物联网工作室和物联网科技创新社团,激发师生专业创新潜力,打造了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创新源”和“试验田”。参与制定教育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和多项物联网行业、地方与团体标准,参与多门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应用开发”赛项获全国一等奖第一名2次、省赛一等奖6次。
上一条:【2025】【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撕掉标签的那一天
下一条:【2025】【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以躬耕之态,守教育初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