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援非专家的教育人生
从中国潍坊至刚果民主共和国金沙萨,距离11500公里,三次农业援非,近30个月的异国坚守,我用自己的故事证明了“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片土地,一颗匠心能够温暖两个大陆”的生动实践,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弘道追求。
万里援非,书写教育担当
2009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当中国农业援非工作进入实质推行阶段,我的专业特长寻到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受中国商务部委派,我有幸成为赴刚果(金)进行农业技术援非的专家之一。这一去,便开启了我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
初次援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难忘的第一次啊。”每每回忆起首次援非之行,心中总是感慨万千。初到非洲,我们便遭遇了重重困难。高温酷暑,蚊虫肆虐,疟疾盛行,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物资奇缺,物价高昂,出行不便,生活上的一切都需自力更生。土壤贫瘠,种源和生产物资匮乏,语言不通,都给工作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然而,这些艰苦条件并没有击退我,反而愈加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们分工协作,克服重重困难。每天,我带领着当地人早出晚归,利用简单农具,一分一分开垦那片陌生的土地,一厘一厘规划着未来的农田,一粒一粒播下希望的种子。我天天趴在田间地头,认真观察研究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精心进行田间管理。从播前准备到最终作物收获,每个生产环节我都一丝不苟。整地、播种、施肥、喷药、灌溉、收获,每一个生产措施,我都手把手地教导和传授给当地的农民和学生。
2009年至2010年,一年时间里,一切从零开始。经过坚持不懈努力,我们试验种植了4个玉米品种、4个花生品种、2个大豆品种,还从赞比亚引种了6个品种,试验种植面积达到3.5公顷。令人欣慰的是,各作物长势良好,性状、品质和产量均呈优良,我们获得了试验种植和示范推广的成功,在当地引起了很大反响。第一次援非大功告成,那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我知道,我们为非洲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再次援非:持续耕耘,收获赞誉
2012年至2013年,我再次踏上非洲这片热土,这次的工作重点是“农作物良种繁育”和“农技人员培训”。我们增加了农作物的种植类型,致力于选育出当地的优良品种。同时,还加大了对当地农技人员的培训,开展培训1000多人次,培养优秀农技人员100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教育的力量。通过耐心的讲解和示范,看着当地人逐渐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随着工作效益的不断显现,当地政府官员、社会民众纷纷前来考察观摩,并对我们的工作成果赞不绝口。刚果(金)政府第一副总理视察时,对我铺设的“农田捕虫池”非常认可,连声表示要在全国大力推广。当地政府多次举行中国项目组农作物良种赠送发放仪式,并推广到全国四大农场种植。这些活动通过媒体报道,在当地引起巨大反响。一位对中国带有偏见的记者,在亲眼目睹示范项目取得的显著成效后,摘掉了有色眼镜,在知名报刊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大力称赞中国农业援非事业。那一刻,我深知我们的努力不仅是为了推动当地农业发展,更是在传播中国的友好与担当、推动中非友谊的发展和深化。
三次援非:深化合作,再续辉煌
两次援非,虽然饱尝了远离祖国、亲朋的情感孤独,忍受着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生活不便带来的困扰,但我心中始终胸怀神圣使命、牢记祖国嘱托。在遥远的非洲大地上,我留下了中国人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辛勤汗水和丰硕成果,在刚果人民心中播下了中非友谊的种子。
有追求就会勇往直前。2015年,中刚双方达成了“土壤肥力检测技术”联合研发的合作意向,我第三次远赴刚果(金),深入田间地头采集土样,进行肥力检测。同时开展技术培训,传授先进的土壤肥力检测和改良技术。我的悉心付出让我第三次获得了“突出贡献外国专家”的称号。援非工作获得了广泛认可,潍坊职业学院授予我“优秀援非专家”称号;潍坊电视台、《齐鲁晚报》对我进行了专访。这些都成为了我进一步前行的不竭动力。
回归本职:理实一体,潜心研学
“农业人的使命不分国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是对专业最好的致敬。”回国后,我发表了《刚果 (金) 农业发展状况与中国农业援非模式探究》等论文9篇,主持山东省对外科技合作项目《中国与刚果(金)土壤肥力检测技术联合研究与开发》、山东省教育教学课题《“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职业教育“政校企”协同对非援助的策略与路径研究》、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农业类专业群技术援非与国际化办学“一体两翼三步”协同模式研究与实践》、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项目带动 四方协同 三线并进:十年援非锻造高职院校国际教育合作潍职模式》,并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援非实践是专业教育的试金石,更是教学改革的催化剂。从非洲广袤土地到潍职三尺讲台,我始终坚持将田野实践转化为教学案例,将技术攻关升华为课程创新素材。“一体两翼三步”的“潍职模式”,正是十年援非实践凝结的智慧结晶。未来,我将继续在“职教出海”中夯实专业根基,在教改实践中创新育人模式,在服务职教发展和国家战略中锤炼本领,培育更多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新农人。
作者简介:
邢同胜,教授,中共党员,现为潍坊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负责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技术、职教政策等研究实践,在职业院校党建思政、现代治理、乡村振兴、职教出海等方面颇有研究成果,主持省市研究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3部。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主持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潍坊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年赴非洲农业技术援非,三次获刚果(金)总统府“突出贡献援助专家”荣誉称号;到中国中央广播电台录制农业节目20余期,致富声音传遍千家万户。担任潍坊市农广校培训讲师、退役军人培训讲师等,培训当地人员5000余人次。屡次参与学校重大项目建设,获评“潍坊市青春担当好青年”。
邢同胜在中国中央广播电台录制农业节目
邢同胜在刚果(金)指导玉米种植
邢同胜在刚果(金)开展技术培训
刚果(金)总统府战略储备局局长和邢同胜接受当地媒体采访
刚果(金)总统府战略储备局副局长授予邢同胜“突出贡献援助专家”证书
![]() | |||||
![]() | |||||
![]() |
上一条:【2025】【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二十年青春摆渡:用教育智慧托举学子梦想
下一条:【2024】【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⑯王宗水:在帮扶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
【关闭】